记者的力量
我和严平老师的相识源于一篇约稿。《学习时报》科技前沿版在2021年创办了一个栏目“归国科学家”,2022年1月12日,这个栏目登载了严平老师撰写的《杨南生,我的爱人科学家》。文章发表以后,时任新华社社长何平同志在当天的《学习时报》上批示给新华社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以这篇文章为基础制作一期“国家相册”节目。就是从这篇文章开始,我才真正开始了解严平老师,慢慢地知道了这位中国新闻界的标杆人物之一(这个标杆人物不是我说的,是DeepSeek给出的界定),给记者这个群体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力量。
在《时代面孔:新华社领衔记者笔下的人物肖像》中有这样一篇稿子——《爱因信仰而璀璨》,写的是一位信访局局长。在采访手记中,严平老师写道,她问采访对象张云泉一个问题:“十几年中你接待这么多来信来访,看到、听到、感受到的都是负面和消极的东西,常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你的神经和大脑有没有影响呢?如果有的话,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张云泉稍愣了一下,脱口说道:“没想到你们新华社记者会问这样一个问题。”看到这里,我真心觉得严平老师这一问真的给新华社提气,也给我们主流媒体的记者提了醒。这一问不仅体现了对处在信访局局长这样一个相对棘手位置的领导干部的特殊关切,更是直视了我们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可能遭遇的一种困境:不管是什么样的钢铁战士,都有需要歇歇脚的时候。这一问还有着对采访对象家属的关注,每一个秉持家国情怀的人,顾的都是别人的家,自己的家人总要承受很多委屈和压力。
读完这本书,合上它,我想,心的牵引可能就是我作为一个普通记者最应该学习严平老师的地方。打动我的篇章还有《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严平老师用自己的果敢和一路同行赢得了采访对象的心,当王顺友习以为常的邮路变成了严平老师攻坚克难的心路,王顺友的苦化成了严平老师的苦。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严平老师写到了王顺友的心头。英雄不会因为吃苦受累而流泪,王顺友的眼泪是为了严平老师的理解而流的。这条九死一生的邮路在严平老师和王顺友之间架起了一道心桥。我还看到她为了采访养路工陈德华,登上了常年被积雪覆盖、海拔4700多米的雀儿山,她乘了三天三夜的汽车才到了山脚下。没有九死一生的经历,很难成就一个真正优秀的记者。严平老师说她最遗憾的是还有很多闪闪发光的普通人没有采访到。正是这种对普通人感同身受的共情、同理,才有了“严平走近”品牌。正如严平老师所说:“记者这个职业最让她迷恋、神往、一直停不下脚步的,就是有机会走进一个又一个优秀的、高尚的、平凡而伟大的心灵。正是这样一颗颗心灵,让她领悟着生命的意义,感受着民族的灵魂。”
4月11日,北京刮了一场“精心准备”的大风,一个自媒体公众号做了一篇文章《在北京,一场事先张扬的大风》,文章颇有新意,很走心,各界群众应对大风的智慧让人拍案叫绝。但是有一条评论一下击中了我的心:“人写的文章,就是比AI写的有人味儿。”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做记者的时代,主流媒体记者的价值和位置到底体现在哪里?中国记协的视频号发布了与严平老师这本新书有关的金句小视频,配乐非常贴切动人,是那英版的《珊瑚颂》:“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珊瑚树红春常在,风里浪里把花开。”回到刚才的问题,在今天,主流媒体记者的价值和位置到底体现在哪里?我想就是严平老师心头燃烧的那团红色火焰——为党瞭望、为国分忧、为人民说话、为历史见证。
(张丹丹,《学习时报》政治文化部副主任。本文为张丹丹在《时代面孔:新华社领衔记者笔下的人物肖像》新书发布暨读者见面会上的发言,略有删节)
《时代面孔:新华社领衔记者笔下的人物肖像》
张严平 著
新华出版社 2025年4月
ISBN:978-7-5166-78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