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技术质量双提升:惠及国民 得到国际认可
中国医疗技术质量双提升:惠及国民 得到国际认可
中国新闻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6月19日 06:49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近日,欧博abg《2017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正式发布。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81.8亿,较2016年增加3.2%。
在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的同时,中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同样显著提升。在政府主导、行业推动以及医疗人员的努力下,中国医疗技术能力与质量水平的“双提升”不仅惠及国民健康,也得到了国际广泛认可。
进步幅度 全球领先
“这几年中国对复杂先心病的诊治能力明显提升,治疗先心病的双根部调转手术是由我国发明的,并且列入了美国医生继续教育课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郑哲说。
在谈及中国心血管病治疗时,郑哲表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已达2.9亿。改革开放以来,心血管病外科的医疗队伍不断壮大。到2016年,欧博官网能开展心血管外科手术的医院达到723家,医疗的可及性明显提高,诊疗质量也得到了增强。
心血管病治疗技术及质量的提升,也是整体医疗环境的缩影。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梗死等16个病种住院患者死亡率持续下降,一系列临床学科的关键指标呈现出质量安全提升。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有关负责人郭燕红表示,在部分专科、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的背后,是政府监管、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新格局。近年来,我国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不断在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上发力。其中,《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和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发布,欧博制度顶层设计日渐清晰;在国家层面成立麻醉、病理等学科和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点疾病的质控中心35家,工作网络和合力不断形成。
近日,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最新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中国从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位。而从1990年到2015年的25年间,中国排名的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三。对此,郭燕红表示,中国在一年间跃升12位,是中等SDI(社会人口指数)国家中进步最大的,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提升的成绩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先进技术 护佑健康
“尽管我国的消化内镜发展起步较晚,但现在可以自豪地说:中国消化内镜无论从治疗还是研发,已经是领跑的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主任李兆申说。
李兆申表示,欧博娱乐根据统计,2015年我国有600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内镜检查,一年能完成将近3000万例的消化内镜检查,诊疗例数世界第一,救治了大量患者。与此同时,消化内镜器械自主研发力度逐渐加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跟跑到领跑,越来越多的先进医学技术为患者带来健康。《“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推动解决卫生与健康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应对重大疾病防控挑战、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着力突破20—30项前沿、关键技术并转化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说,医疗创新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肿瘤诊疗水平,以胸腹腔镜、机器人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广泛用于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显著减轻了患者创伤,增强了疗效。
郑哲同样指出,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要到国外去做手术,其实在国内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
“比如心脏移植,随着我国器官捐献工作开展得越来越好,心脏移植手术开展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心血管领域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人工心脏,以前完全由欧美国家垄断。最近,我们完全自主研发了用于临床的新型的人工心脏。”郑哲说,目前我国心脏移植手术的存活率,已经比国际平均水平高10到15个百分点。
弥补短板 缩小差距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在癌症和心血管等疾病方面,我国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仍有待提高;东西部地区的医疗资源差异也需要尽快缩小。
赫捷表示,虽然我国的肿瘤5年生存率有了较大提高,但整体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下一步将继续加强肿瘤质控和规范化诊疗,推动肿瘤分级诊疗体系落地,推广肿瘤治疗新技术的应用,加速新药研发进程,不断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肿瘤诊疗水平。
郑哲认为,部分中小医院在心血管治疗上的水平与大医院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需要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搭建全国信息化质控平台。同时,要建立科学明确的质量控制指标,力求提高整个专业尤其心血管外科诊疗的同质性。
郭燕红说,下一步我国将不断完善质控体系,让质量控制从业内引导走向社会公开,更好地满足百姓多元化健康需求、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而在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方面,郭燕红说,一方面将继续打造国家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高地,充分发挥行业引领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县域医疗机构的支持,加大短板专业的技术发展,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和专科间发展的差距。